就诊科室: 眼科 、青光眼科
开角型青光眼主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前部视神经病变,与眼压升高、房角开放 (角膜与虹膜之间的夹角为房角,是房水流经的通路)、视盘凹陷扩大(视杯是位于眼睛后方的光感性组织被称为视网膜,形成一种被称为作视杯的结构)、视神经盘沿面积减小、视神经纤维层缺损有关,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
临床上开角型青光眼主要是指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表现为视疲劳、眼肿胀、视物模糊,严重者可失明。一般通过药物或手术治愈。患者需要长期定期复查。
典型症状为眼睛肿胀、视疲劳、视物模糊。
根据典型的眼睛肿胀、视疲劳、视物模糊等症状,眼压升高(正常眼压参考值10-21mmHg)、视盘损害、视野缺损三大诊断指标,其中两项阳性,前房角检查属于开角,即可诊断。
否
本病较常见,目前尚无明确的流行病学资料,没有明确的患病率。好发于高度近视、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系统异常等人群,从遗传学研究表明黑种人遗传率较高。[1]
可以治愈,开角型青光眼是由于病理性眼压升高,因此可以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降低眼压从而治愈。
是,根据研究表明开角型青光眼与种族有关,黑种人患病率最高与人体4四号染色体基因位点有关。
是
开角型青光眼主要是由于病理性眼压升高导致特征性神经损伤和视野缺损的一种眼病,可分为原发型和继发型,原发型开角型青光眼常与遗传、全身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因素有关。继发性青光眼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有关。
1.原发型开角型青光眼:
(1)遗传因素:根据研究表明[2]开角型青光眼与种族有关,黑种人患病率最高与人体4四号染色体基因位点有关;
(2)全身心血管系统疾病因素: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异常,可影响视盘的血流灌注;
(3)糖尿病因素:糖尿病可使眼部的小血管发生玻璃样变(玻璃样变时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蛋白质蓄积),导致视盘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开角型青光眼;
2.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糖皮质激素:局部或全身糖皮质激素可使眼球内部房水循环功能紊乱眼压升高,引发开角型青光眼。
眼科
目前国内外青光眼学界已经到共识:青光眼最有效的的治疗策略就是控制眼压联合视神经保护药物。只有把眼压控制在个体正常水平,才能有效的阻止青光眼神经和视野损坏的发生和发展[2]。
开角型青光眼将眼内压控制在目标范围(目标眼压因人因眼而异),稳定视野,进一步保存视功能。
1.降眼压药物:
(1)前列腺素滴眼液:疗效好,适用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升高者,促进房水经小梁网及葡萄膜巩膜通道流出,降低眼内压且相对安全,也是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线药物。如大剂量使用会出现眼部刺痛、瘙痒等症状,患有眼内膜炎、支气管病史患者禁用,是目前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重要药物。;
(2)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疗效好,适用于开角型青光眼眼压升高者,代表药物噻吗洛尔,通过阻断位于睫状体上的β2来达到减少防水生成。不良反应有支气管痉挛、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因此支气管哮喘、重度心衰者禁用;
(3)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疗效好,适用于开角型青光眼眼压升高者,代表药物1%肾上腺素该药物可同时兴奋α、β受体从而增加房水的外流。闭角型青光眼(是由于眼球前房角关闭,眼内压的房水排出受阻导致的闭角型青光眼。)禁忌使用。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轻度腹泻等,左室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者禁用;
以上药物如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眼压,需联合用药。
2.视神经保护药物:
(1)甲钴胺:适用于开角型青光眼神经损伤者主要作用是营养神经、促进神经恢复。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哺乳期妇女及孕妇禁用。
1.目前主要是通过药物或手术,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从而保存视功能;
2.患者需要长期随诊复查。
1.及时规范治疗通过滴眼液或手术可控制病情;
2.若不及时规范治疗会严重者导致失明。
1.稳定性青光眼(眼压及视野维持稳定)每4个月~1年复查一次;
2.不稳定性青光眼(眼压及视野控制不理想)每1个月复查一次。
治疗后眼,眼内压控制在正常水平,遵循医嘱定时复查,观察视野是否稳定,如有改变及时就医并调整治疗方案。
1.在工作中尽量少看电脑,注意眼睛的休息,避免过度用眼;
2.在生活中避免长时间看手机,看电视要有尽力远离电视,可以种植一些花花草草;
3.近视也是发病的高危因素,因此要保护好视力。
4.高危人群的预防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近视者:保护好视力,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坐姿习惯;
(2)心血管系统疾病者:控制好原发病,积极治疗原发病。
(3)避免滥用激素类药物。
参考文献:
[1] 唐炘.青光眼诊断图谱.(北京同仁医院).人民出版社.2021-07-01
[2] 黎晓新.王宁利. 眼科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人民出版社
[3] 黎晓新.王宁利. 眼科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