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医医典

尿失禁

就诊科室: 外科 、泌尿外科| 妇产科 、妇科

本医典由京东健康与360良医联合出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日常
  • 预防

概述

  • 尿液排出不受主观控制
  • 常可引起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 确定治疗方案前需明确病因

简介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是指尿液排出不受主观控制,可以简单定义为膀胱失控或无意排尿。临床常将尿失禁分为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充溢性尿失禁、功能性尿失禁和完全性尿失禁[1,2]。

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女性尿失禁往往较男性更为多见,大约10%的成年妇女患有尿失禁[3]。

尿失禁虽不会对患者造成急性伤害,但持续的潮湿和特殊的气味刺激,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引起自卑、焦虑、抑郁、社会孤立感等心理问题,同时也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常被称作是“不会致命的社交癌”。

因此,一旦发生尿失禁,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尿失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绝大部分患者经过上述规范治疗后,可以达到治愈,预后较好。

症状表现:

尿失禁的典型症状为尿液不自主排出,伴或不伴尿频、尿急等表现。

诊断依据: 

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通过全面询问病史、结合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X线尿路造影、盆底超声检查、膀胱镜检查、膀胱压力测定、尿流动力学检查等)可以进一步确定尿失禁的类型和病因。

尿失禁有哪些类型?

  • 压力性尿失禁
  • 急迫性尿失禁
  • 混合性尿失禁
  • 充溢性尿失禁
  • 功能性尿失禁
  • 完全性尿失禁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本病常见。多个国家的调查数据显示,尿失禁的患病率在5%~70%之间不等,其中大多数国家在25%~45%之间。且女性尿失禁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约是男性的3倍。

是否可以治愈?

可以治愈。绝大部分尿失禁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手术治疗等规范治疗,可以治愈。

是否遗传?

是否医保范围?

病因

为什么会得尿失禁?

尿失禁可由腹内压升高、尿道括约肌损伤或尿路梗阻等因素引起。不同类型的尿失禁,其发病原因亦有所不同[1,2]。

  1. 压力性尿失禁:是指因大笑、咳嗽、打喷嚏、负重等使得腹内压骤然增高,引起尿液不自主溢出,此种类型的尿失禁临床最为常见。病因包括经产妇或盆腔手术引起的解剖学改变、尿道括约肌功能减低、过度肥胖、雌激素缺乏等。
  2. 急迫性尿失禁:是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结果,可能与α-肾上腺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活性增强致逼尿肌神经末梢失控相关。此种类型的尿失禁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强烈的尿意、尿频、尿急,有抑制排尿意识,但控尿时间极短。病因包括尿路感染、尿路梗阻、药物因素如利尿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等。
  3. 混合性尿失禁:该型尿失禁患者,通常同时存在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状,一般是膀胱和尿道功能失调的综合结果。
  4. 充溢性尿失禁:指尿液从充盈的膀胱中不自主地流出,病因包括下尿路梗阻、逼尿肌收缩无力、脊髓下部损伤、药物因素如抗胆碱能制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或麻醉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等。
  5. 功能性尿失禁:指在没有基础膀胱或神经病变的情况下,患者因认知或活动障碍不能及时如厕而引起的自发性尿液漏出。病因包括精神紧张、环境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老年性痴呆脑出血等)等。
  6. 完全性尿失禁:指尿道括约肌功能丧失,导致膀胱内不能储存尿液,尿液持续漏出。病因包括外伤、产伤、医源性尿道括约肌损伤、先天性尿道括约肌发育异常等。

哪些因素可能会诱发尿失禁?

  • 妊娠与分娩因素:高胎次妊娠造成的膀胱压迫,或者经阴道分娩造成的盆底肌肉、韧带以及神经损伤等,均会影响膀胱排空以及膀胱功能,诱发尿失禁[2]。
  • 医源性因素:接受过前列腺手术、会阴切开术的人群,发生尿失禁的风险性可能更高。
  • 年龄因素: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盆底肌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尿失禁。
  • 自身疾病因素:患有尿路感染、膀胱结石、前列腺增生、巨大子宫纤维瘤、卵巢囊肿、糖尿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等疾病的人群,可因尿路神经、膀胱神经、盆神经、骶神经、周围神经、自主神经、中枢神经等神经病变引起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异常,或因尿道病理性阻塞、膀胱对刺激的反应性增高,最终诱发尿失禁。
  • 药物因素: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抗胆碱能制剂(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麻醉剂(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等药物的使用,均会诱发尿失禁。
  • 精神因素:长期焦虑或精神紧张,会容易导致膀胱过度敏感,逼尿肌收缩难以控制,因此出现尿失禁。

哪些人容易得尿失禁?

  1. 孕产妇:在整个孕期中,逐渐长大的胎儿、羊水、子宫宫体都会对盆底造成持续性的压迫,容易引发盆腔脏器组织解剖结构改变;同时,生产过程中,胎儿经过产道时,可能造成产妇骨盆底肌肉拉伤或是支配盆底肌的神经血管受伤,上述因素均可引起尿失禁的发生。
  2. 更年期或中老年女性: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盆底肌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尿失禁。
  3. 有前列腺手术史的男性:经尿道前列腺的一些手术可造成前列腺术后尿失禁的发生,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尿道括约肌功能缺陷、逼尿肌功能障碍和膀胱出口梗阻等[4]。
  4. 患有尿路感染、膀胱结石、前列腺增生、巨大子宫纤维瘤、卵巢囊肿、糖尿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等疾病的人群:患有上述疾病的人群,可因膀胱对刺激的反应性增高、尿道病理性阻塞、神经病变(尿路神经、膀胱神经、盆神经、骶神经、周围神经、自主神经、中枢神经等)引起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异常、尿道病理性阻塞等因素,最终出现尿失禁。
  5. 肥胖的人群:肥胖会导致腹部压力增加,引起压力性尿失禁。
  6. 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长期焦虑或精神紧张,会容易导致膀胱过度敏感,逼尿肌收缩难以控制,因此出现尿失禁。

症状

哪些感觉可提示早期尿失禁?

尿失禁无明显发病前兆,多数患者因已发生尿失禁而就诊。

怎么知道自己患有尿失禁?

尿失禁的典型症状为尿液不自主排出,伴或不伴有尿频、尿急。根据尿失禁的类型不同,其伴随的症状也不同。比如,急迫性尿失禁可伴随尿急、尿频和夜尿表现,充溢性尿失禁可伴随尿频、尿淋漓不尽、残余尿等[2]。

其他症状有哪些?

  • 患者可因膀胱颈以及前列腺尿道括约肌受到压力,导致排尿阻力增加,进而出现排尿不尽或者排尿无力感。
  • 部分患者可由于自身疾病因素出现泌尿系统的其他症状或一些全身性症状,如:膀胱结石的患者会出现尿痛、血尿、排尿困难等症状;糖尿病的患者会出现尿多、乏力、体重减轻等症状;帕金森病的患者会出现手抖、运动迟缓、慌张步态等。

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吗?

  • 尿路感染:尿失禁长期得不到纠正将会引起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反过来又会加重尿失禁,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尿路感染的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
  • 皮炎:当尿液不自主流出又无法及时清理时,尿液会浸渍皮肤导致发生区域性的皮炎或湿疹,临床表现包括瘙痒、皮肤红肿等。

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妇科

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 产后尿失禁
  • 前列腺术后尿失禁
  • 其它不明原因的尿失禁
  • 尿失禁发生的频次升高
  • 伴随出现尿频、尿急、血尿、尿痛、排尿困难、排尿不尽、排尿无力等症状时

需要做什么检查确诊?

结合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X线尿路造影、盆底超声检查、膀胱镜检查、膀胱压力测定、尿流动力学检查等)可以进一步确定尿失禁的类型和病因。

  1. 体格检查:用于尿失禁患者的病因诊断、估算漏尿量、判断有无尿道下垂和排除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尿失禁。具体检查包括诱发试验、尿垫试验、膀胱颈抬举试验、棉签试验、神经系统检查等。
  2. X线尿路造影:对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尿失禁有诊断价值,比如检查可见膀胱形态改变(膀胱可呈棱形或近似三角形,也可形成各种不规则形态。)、膀胱颈改变(膀胱内括约肌麻痹,则膀胱底与尿道相连处呈漏斗样扩张,相反如内括约肌痉挛则膀胱颈呈细线样改变)等,也可用于一些复杂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
  3. 盆底超声检查:可近距离观察不同状态下膀胱以及尿道位置、特征以及功能等情况,从而准确反映其尿道以及膀胱支持功能、结构变化等,有助于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以及判断患者预后提供影像学资料[5]。尿失禁盆底超声检查可见尿道支持结构损伤与盆底肌肉组织松弛,致膀胱颈与尿道向下后方移位。
  4. 膀胱镜检查:是一种内窥性检查,通过尿道将膀胱镜送入膀胱,来检测膀胱黏膜有没有水肿、炎症、结石以及肿瘤(如膀胱炎症可见膀胱内膀胱壁可见散在黏膜充血水肿,见黏膜下出血点;伴有结石时壁内可见类似钙盐结晶物沉着),用于寻找尿失禁发生的病因。
  5. 膀胱压力测定:是用人工的方法将膀胱充盈,通过观察储尿期以及排尿期膀胱容量与压力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分别评估储尿期和排尿期的逼尿肌功能[6]。如逼尿肌不稳定时,储尿期膀胱压可能≥15cmH2O。
  6. 尿流动力学检查:能在较大程度上明确患者的下尿路疾病类型,还能对患者的下尿路症状,及生殖器官脱垂对膀胱功能的影响进行良好的判断。主要表现为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以及最大逼尿肌压力降低。

治疗

尿失禁的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具体选择何种治疗方式,需综合考虑患者尿失禁的类型、病因以及患病严重程度等因素。

治疗目标

缓解尿失禁症状,积极去除致病因素(如控制感染、治疗原发病等),预防并发症。

药物治疗

  1. 抗胆碱能药物:是治疗膀胱病变及其局部因素所致的急迫性尿失禁的首选药,代表药物有奥昔布宁、托特罗定、四胺类复合物普鲁本辛、硫酸阿托品、曲司氯铵、琥珀酸索利那新等,该类药物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乙酰胆碱,从而抑制膀胱的不稳定收缩。抗胆碱能药物应用以后可能会出现口干、面红、心动过速头痛头晕、失眠、性功能障碍、恶心便秘腹胀、意识混乱、兴奋、出汗减少等不良反应。
  2. 前列腺素抑制剂:膀胱的神经刺激和炎症会诱发前列腺素合成,而前列腺素又可以促进体外的逼尿肌收缩,故一般认为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可以减少逼尿肌的不正常活动。常用的前列腺素抑制剂有布洛芬、吲哚美辛,由于其不良反应(如消化不良、胃烧灼感、胃痛、恶心、反酸等)发生率较高,临床应用时一定要严格遵照医嘱。
  3. 离子通道类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钾离子通道开放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等)主要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的钙离子内流,从而降低逼尿肌的收缩力,副作用有便秘、眩晕、轻度头痛、恶心、低血压、外周水肿皮疹、乏力、心悸等。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如尼可地尔、米诺地尔等)可以通过增加钾离子的外流,最终使尿道平滑肌松弛,进而改善尿失禁症状,副作用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等。
  4. α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急迫性和充溢性尿失禁,代表药物有酚苄明、哌唑嗪、特拉唑嗪、坦索罗辛。该类药物主要作用于膀胱颈、前列腺和尿道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上的α1受体,继而扩张血管,降低尿道内压。副作用包括头晕、头痛、无力、困倦、低血压等。
  5. α受体激动剂:用于治疗部分轻中度的压力性尿失禁,代表药物有去甲肾上腺素等。该类药物可以刺激膀胱颈和尿道近段α1受体,促使尿道括约肌收缩,膀胱逼尿肌舒张,从而改善尿失禁症状。副作用有皮疹、面部水肿、眩晕、头痛、皮肤苍白、失眠等。
  6. β受体激动剂:代表药物有米拉贝隆、特布他林,对急迫性尿失禁患者有效。可以松弛膀胱平滑肌,增加膀胱容量,明显降低排尿期膀胱内压,使用时需注意可能引起心悸、脉速等不良反应。
  7. 雌激素类药物:代表药物有雌二醇、雌酮等,主要用于治疗绝经后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雌激素水平不足所致的压力性尿失禁[7]。考虑到长期应用雌激素有导致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因此,患者在选用雌激素治疗时应遵医嘱尽可能减小剂量,选用倍美力软膏及各类雌激素栓作阴道内局部用药效果较好。
  8. 抗生素类药物:对于尿路感染(如急性膀胱炎)所导致的尿失禁,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可以口服头孢类(如头孢克肟分散片)、喹诺酮类抗生素(如盐酸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加替沙星等)来改善症状。抗生素用药疗程要短,不宜长期应用。

手术治疗

手术对于大多数尿失禁患者具有长期、确定的疗效,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依从性不好的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由于手术后可能会出现排尿障碍、尿急、尿潴留、尿路感染、膀胱损伤、输尿管损伤等并发症,因此,患者须遵医嘱谨慎考虑和选择具体的手术方式与路径。临床常用于治疗尿失禁的手术如下:

  1. 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适用于部分压力性尿失禁以及混合性尿失禁患者,疗效稳定。手术主要包括经耻骨后和经闭孔两种路径方式。
  2. 耻骨后膀胱颈悬吊术:适用于尿道高活动型压力性尿失禁。该类术式以Burch阴道壁悬吊术为代表,有上提膀胱颈和近端尿道、减少膀胱活动的作用。主要包括开腹及腹腔镜两种途径。

心理治疗

尿失禁患者可因无法控制排尿而出现自卑情绪,还会伴随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烦躁等心理,部分产后尿失禁的患者甚至存在轻生倾向。因此,一定要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以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其它治疗

  1. 康复治疗:包括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疗法(如肌电图、压力曲线等)及电刺激疗法(如低频电刺激),可以改善盆底肌肉力量和协调性,从而有效缓解尿失禁。
  2. 行为治疗:即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减轻体重、避免或减少做可引起腹压增加的运动(如大笑、咳嗽、打喷嚏、负重等)等。

治疗周期

受发病因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等因素的影响,尿失禁无特定治疗周期,存在个体差异轻症患者一般短期治疗即可,重症或者反复发作的患者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治疗后效果如何?

尿失禁经过合理规范的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较好,复发率很低。不规范治疗,尿失禁长期得不到纠正,将会引起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反过来又会加重尿失禁,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

是否需要复诊?多长时间复诊?

需要复诊。行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患者应遵医嘱或根据疗程进行复诊;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一般术后1周即应进行复查,若术后伤口出现不良反应,不足1周也要及时就医,以判断治疗效果和排除并发症,以后遵医嘱长期复诊。

日常

平时应如何监测病情?

  1. 密切观察尿失禁的严重程度,每日记录症状,明确病情变化,比如每日尿失禁的次数、发作间隔时间以及每次漏尿的量等。
  2. 记录是否出现其他伴随症状,如尿频、尿急、血尿、尿痛、排尿困难、排尿不尽、排尿无力等。
  3. 及时监测心理健康情况,避免发生心理疾病。

平常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1. 宜食用高营养、清淡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增加纤维素(谷物、菌类等)、热量(坚果类、牛奶等)、维生素(如蛋类、新鲜的水果蔬菜等)等营养物质摄入量[8]。
  2. 宜多饮水,保证每天饮水量不少于2000~2500ml,以促进排尿反射,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3. 忌饮用浓茶和含咖啡因的饮料,以免因刺激神经兴奋而增加排尿急迫感。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1. 应用药物治疗时需严格遵照医嘱,以免因不合理用药导致发生不良反应。
  2. 做好皮肤护理,及时更换尿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免尿液刺激皮肤引发皮炎

预防

普通人怎么预防尿失禁?

1.普通人群:

(1)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不过度憋尿,便后及时清洁以防发生细菌感染,同时还要预防便秘,防止因便秘引起腹压增高。

(2)规律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还能帮助维持健康的体重,预防因肥胖导致的压力性尿失禁

(3)保持精神愉悦,避免长期焦虑或精神紧张导致膀胱过度敏感、逼尿肌收缩难以控制进而诱发尿失禁。

2.高危人群:

(1)积极治疗可引起尿失禁发生的原发病,包括尿路感染膀胱结石、前列腺增生、巨大子宫纤维瘤、卵巢囊肿、糖尿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等。

(2)为预防发生产后尿失禁及前列腺术后尿失禁,患者应遵医嘱及时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尽早恢复正常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功能,以降低尿失禁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Irwin GM.Urinary Incontinence[J].Prim Care.2019 Jun;46(2):233-242. [2]宋岩峰.女性尿失禁的分类及其发病机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05:263-264. [3]Milsom I,Gyhagen M. The prevalence of urinary incontinence[J].Climacteric.2019 Jun;22(3):217-222. [4]刘昱,梁繁荣,李君毅,吴佳霓,庞然.前列腺术后尿失禁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05:532-535. [5]徐翠芳,李晓英,温洁.盆底超声检查对诊断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10:141-142. [6]宋岩峰.膀胱压力测定及意义[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7,07:14-16. [7]刘修恒,陈志远.尿失禁的药物治疗[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02:76-78. [8]王锦秀.康复护理及温针灸对前列腺术后尿失禁的影响[J].系统医学,2020,5(13):124-126.
展示更多
限时免费咨询良医问医生
数十万医生 24小时在线 分钟级响应
尿失禁
我要问医生
10万权威医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