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科室: 外科 、泌尿外科| 外科 、神经外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骨科 、脊柱科
脊柱裂又称椎管闭合不全,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分为显性、隐性脊柱裂两大类,其中仅有椎管闭合不全,但无椎管内容物膨出称为隐性脊柱裂。该病多因胚胎早期,神经轴及其相应节段中胚叶发育异常,导致骨性椎管无法闭合而发生。多数隐性脊柱裂为单纯性隐性脊柱裂,无明显临床表现。少数复杂性隐性脊柱裂可出现后背中线部位皮肤色素沉着、局部多毛、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凹陷等体征。无症状的隐性脊柱裂患者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诊即可。一旦隐性脊柱裂发现脊髓栓系,无论是否出现临床症状,都应尽早手术治疗,改善预后。本病无法治愈,但及时治疗可以防止脊髓神经进一步损伤,缓解症状。延误治疗或病情较重者,神经可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出现大小便失禁、下肢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主要症状因受累节段的脊髓与脊神经损害引起。多数隐性脊柱裂为单纯性隐性脊柱裂,无明显临床表现。少数复杂性隐性脊柱裂可出现后背中线部位皮肤色素沉着、局部多毛、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凹陷等体征。临床分轻、中、重三种症状。
轻症:起病时有下肢力弱,轻度肌萎缩、麻木、遗尿。有时表现为腰疼、腿疼。
中症:在轻症基础上运动障碍较为明显,且有感觉异常明显。常见有马蹄内翻足畸形,有时出现腰痛,坐骨神经痛或伴发尿失禁。
重症:下肢表现明显肌力减退,甚至瘫痪。感觉以有明显减退或消失。常并发神经营养性改变、下肢远端发凉、发绀,出现营养性溃疡。有的在骶尾部发生营养学溃疡。时间久后出现废用性萎缩。可出现仰趾足、弓形足、足内翻或外翻、部分患者表现为完全性瘫痪,尿失禁。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包括有无家族病史及患者母亲的病史)、临床表现,结合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确诊。
隐性脊柱裂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
无
本病常见,发病率为0.1%~0.2%[1]。
部分可治愈。无症状隐性脊柱裂无需特殊处理,门诊随访即可;对于症状明显或并发脊髓栓系的隐性脊柱裂,需进行手术治疗。
是。隐性脊柱裂不是遗传病,但产妇既往有出生缺陷史或家庭畸形史,胎儿发生隐性脊柱裂的危险性增高。
是
隐性脊柱裂是胚胎早期,神经轴及其相应节段中胚叶发育异常,导致骨性椎管无法闭合从而产生脊柱裂。如果椎管内没有脊膜或脊髓等内容物膨出,即为隐性脊柱裂。
隐性脊柱裂无明显发病前兆,多通过体检发现。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足部、踝部畸形,表现为高弓足(足弓过高)、马蹄内翻足(即足内翻呈马蹄状,属先天性畸形)等。
脊髓栓系综合征:由于先天和后天原因引起脊髓或圆锥受牵拉,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和畸形的综合征,是隐性脊柱裂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一般分为局部表现和脊髓神经损伤表现:
1.局部表现:
(1)脊柱畸形和闭合不全:脊柱侧弯、椎骨滑脱(相邻椎骨连接异常发生上下位椎骨部分或全部滑移)、半椎体椎弓板缺失、骶骨(为脊椎骨的一部分)发育不全。
(2)背部皮肤异常:多毛症、血管瘤、脂肪瘤、痣、皮肤凹陷、色素沉着、臀裂(由肛门向后延伸的深缺口)畸形。
(3)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内翻足、肢体疼痛、肌肉萎缩、不对称性反射减退、痉挛(局部肌肉出现紧张,较长时间收缩)状态、双下肢粗细不均、双下肢感觉异常。
(4)肛门直肠畸形和Currarino综合征:骶骨发育不良、骶骨前肿物和肛门直肠畸形三联征)等。
2.脊髓神经受损表现:
(1)初学走路的婴幼儿或大龄儿童可因下肢感觉缺失、下肢肌萎缩伴功能障碍和足部畸形出现步态不稳、下肢或背部疼痛等症状。
(2)患者还可出现下尿路功能障碍症状,主要表现为尿失禁(尿液经尿道不自主漏出)、遗尿(睡眠时不自主排尿)、尿频、排尿次数减少、排尿费力、尿潴留(无法自然、充分排空膀胱内的尿液)和排便失禁等[3]。
1.体格检查:用于对患者病变的初步定性和定位[1]。
(1)局部皮肤改变:检查脊柱正中特别是颈部及腰骶部有无包块,如存在包块,检查包块的大小,活动度,能否回纳,透光试验情况;皮肤有无毛发生长、色素沉积、皮肤破溃等表现;有无脑脊液渗出等。
(2)神经系统体征:感觉:深、浅感觉有无异常,范围及平面,感觉障碍的性质,有无分离性感觉障碍;运动:肌力、肌张力有无异常,有无肌萎缩、肌束颤动、髌(即膝盖骨)阵挛、踝阵挛等;反射:生理反射是否存在,病理反射是否可引出。
(3)尿便情况: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情况,有无便秘,有无小便失禁、遗尿等。
(4)合并其他畸形:是否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脑积水,脊柱侧弯,足内翻、足外翻,弓形足等。
2.影像学检查:用于进一步明确诊断[3]。
(1)X线:适用于诊断成年或青少年隐性脊柱裂。可显示脊柱整体骨性结构,大致了解脊柱生理弯曲、椎体、椎间隙、椎管等骨性解剖环境,可初步明确脊柱裂椎板、棘突缺损情况。
(2)B超:脊柱超声检查适用于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是否存在隐性脊柱裂和脊髓神经病变,从而避免了X线的放射性危害;泌尿系超声检查可了解患儿是否存在泌尿系并发症。
(3)MRI(核磁共振):可明确脊柱裂部位和中枢神经病变情况,对脊髓的病变部位和性质做出判断。核磁共振检查隐性脊柱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5.6%和90.9%。
隐性脊柱裂的治疗原则为:单纯性隐性脊柱裂患者多无临床症状,无需特别治疗,定期随访即可;复杂性隐性脊柱裂患者一旦发现脊髓栓系,无论是否出现症状,都应尽早手术治疗,改善预后。
手术治疗隐性脊柱裂的目标为:在保护神经组织的前提下,尽量切除病变组织,最大程度地松解脊髓栓系,防止神经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缓解可逆的症状。
大多数的隐性脊柱裂为单纯性隐性脊柱裂,通常临床无症状,因此无需特殊治疗。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久站、久坐或长时间弯腰以及不良站姿或坐姿,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度锻炼,尤其是适度增加腰背部肌力训练,可一定程度上代偿先天缺损的不足。
药物治疗并非隐性脊柱裂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可作为其他治疗的辅助。
脊髓栓系松解术:适用于隐性脊柱裂引起脊髓栓系综合征者。手术内容为:切除包块、松解神经,降低椎管内压力、修补软组织缺损,避免神经组织遭到持久性牵扯而加重症状。对于囊壁破溃伴感染,或具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或脑积水及只能严重减退者禁忌手术。一般在术中会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随时监测脊髓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手术损伤脊髓及神经根,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成功率,同时其在预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转归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本病多需长期间歇性治疗。
经过规范而有效的治疗后,脊髓神经可以尽早得到松解,一些可逆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神经功能可基本恢复。若治疗延误或未规范治疗,可能对脊髓神经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严重者可致残疾。
隐性脊柱裂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因此无特殊预防方法。孕妇在妊娠期遵医嘱补充叶酸可有效降低发生隐性脊柱裂的风险,同时应注意避免接触吸烟、放射线、有害化学物质等可致畸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新钢,王任直,程宏伟.外科学(神经外科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94-299. [2]齐翔,邹哲伟.先天性脊柱裂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9,18(2):91-94. [3]文建国,吴军卫,李一冬,等.隐性脊柱裂流行病学及诊疗研究进展[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6,37(9):711-715. [4]顾硕.先天性脊柱裂常见类型及治疗策略思考[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9,18(2):88-90. [5]王忠诚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年12月再版 99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