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科室: 内科 、呼吸内科| 外科 、胸外科
淋巴管肌瘤病又称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属于罕见病,与基因突变具有密切联系,主要累及肺脏,表现为呼吸困难、气胸(胸膜腔内进入气体,肺被压瘪,失去呼吸功能)、乳糜胸(脂肪组成的乳糜液体渗入胸腔内)、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
几乎所有的病例均发生于女性,尤其以育龄期女性为主,男性病例极其罕见。临床以药物治疗为主,目前尚无法有效治愈,整体预后较差。
淋巴管肌瘤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气胸(胸腔内进入气体,肺被压瘪,失去呼吸功能)、乳糜胸(脂肪组成的乳糜液体渗入胸腔内)、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
依据典型的呼吸困难、气胸、乳糜胸、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症状,以及肺功能检查,出现弥散功能下降,阻塞性和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残气量增加等特征,同时具备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即可诊断:
1.结节性硬化症(TSC);
2.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
3.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D(VEGF-D)≥800pg/ml(皮克每毫升);
4.乳糜胸或乳糜腹水;
5.淋巴管肌瘤;
6.在浆膜腔积液或淋巴结中发现LAM细胞或LAM细胞簇;
7.组织病理证实为LAM(肺、腹膜后或盆腔肿瘤)。
无
本病属于罕见病。无遗传背景的散发型淋巴管肌瘤病平均发生率约每100万女性人口中4.9人,与遗传性疾病结节性硬化症相关的淋巴管肌瘤病在新生儿的发生率为1/10000~1/6000[1]。
无法治愈。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法,主要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家庭氧疗等方式缓解疾病进展。随着病情进展,大多数患者肺功能呈持续性下降,呼吸困难愈发严重,常死于呼吸衰竭。
是
是
淋巴管肌瘤病发病机制,主要由结节性硬化基因(TSC)1或TSC2基因突变导致,并以TSC2突变为主。TSC1和TSC2蛋白在体内抑制哺乳类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当TSC1或TSC2基因功能缺陷时, mTOR过度活化,导致平滑肌样或上皮样细胞异常增殖,是淋巴管肌瘤病发病的关键机制。
1.性别:几乎所有的病例均发生于女性,男性患者罕见。
2.年龄:以育龄期女性为主,平均起病年龄在30~40岁,青春期或更年期较少发生。
1.年龄在30~40岁的女性。
2.有相关疾病家族史的人群。
淋巴管肌瘤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气胸(胸膜腔内进入气体,肺被压瘪,失去呼吸功能)、乳糜胸(脂肪组成的乳糜液体渗入胸膜腔内)、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症状:
胸外科或呼吸内科
当出现呼吸困难、气胸、乳糜胸等症状,或者体检时发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时,需及时就医,特别是育龄期女性需格外注意。
淋巴管肌瘤病的治疗上,尚无统一且疗效确切的方法。目前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家庭氧疗。
西罗莫司(雷帕霉素):目前被列为治疗淋巴管肌瘤病的首选药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可以改善呼吸困难、气胸、乳糜胸、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症状。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可考虑使用:
该药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口腔溃疡、痤疮样皮肤改变、血脂增高和月经紊乱等。在手术、妊娠和严重感染等情况下,建议暂时停用西罗莫司。
家庭氧疗:静息状态下动脉血氧分压≤55mmHg或脉搏氧饱和度≤88%,建议长期家庭氧疗。
无明确治疗周期,不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一样,所以用药效果也不一样,治疗时间不能一概而论。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法,经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家庭氧疗等方式规范治疗后,可改善呼吸困难、气胸、乳糜胸、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可不受影响。未经规范治疗,患者会因呼吸困难愈发严重,死于呼吸衰竭。
淋巴管肌瘤病发病初期,建议3~6个月复查1次肺功能。当病情稳定后,可以每年复查1次。
合并乳糜胸的患者,平时需注意低脂饮食(避免吃一些含油脂比较高的东西,如肥肉、果类、动物内脏等),同时补充中链甘油三酯(如棕榈仁油、椰子油等)。
合并乳糜胸的患者,平时需注意低脂饮食(避免吃一些含油脂比较高的东西,如肥肉、果类、动物内脏等),同时补充中链甘油三酯(如棕榈仁油、椰子油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 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M]. 2019:39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