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科室: 口腔科 、颌面外科
涎瘘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是由于外伤或外科手术等原因损伤涎腺或涎腺导管造成唾液不经导管排入口腔而流向面颊部引起的。涎腺即唾液腺(口腔内分泌唾液的腺体),口腔有大、小两种唾液腺。小唾液腺散在于各部口腔黏膜内如唇腺、颊腺、腭腺、舌腺;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导致涎腺损伤的原因有外伤、手术、脓性炎症等,以外伤和手术多见。腮腺区手术是涎瘘发生的主要原因,据报道发病率可高达14%[1]。涎瘘临床表现为耳下或耳后区轻度肿胀,伴或不伴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容量不等的清亮液体,严重者可经手术切口、脸颊皮肤形成的瘘孔流出清亮液体,进食、咀嚼时流出的液体明显增多。治疗以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本病经过积极治疗可以治愈,若不积极治疗瘘道长期存在,唾液反复刺激瘘口周围皮肤而导致红肿、糜烂等局部感染,严重者可发展至全身感染或面神经麻痹。
临床表现为耳下或耳后区轻度肿胀,伴或不伴有波动感,严重者可经手术切口、脸颊的瘘孔处流出清亮液体,进食、咀嚼时流出的液体明显增多。瘘口周围皮肤潮红,糜烂,可伴发湿疹。
根据患者外伤或手术史,视诊可见耳下或耳后肿胀,或经手术切口、脸颊部瘘口流出清亮液体,咀嚼、进食后流出液体明显增多,结合腮腺造影可见造影剂流出,基本可以确诊。
根据涎瘘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两类:
1.腮腺体瘘
2.腮腺导管瘘
无
本病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发病率目前不详。
本病经过积极治疗可以治愈,若不积极治疗瘘道长期存在,唾液反复刺激瘘口周围皮肤而导致红肿、糜烂等局部感染,严重者可发展至全身感染或面神经麻痹。
否
是
涎瘘的发病原因为涎腺或涎腺导管受到损伤而导致唾液不排入口腔而流向面颊皮肤表面,形成瘘管。损伤多发生于腮腺及其导管,损伤的常见原因为外伤、外科手术及化脓性炎症。
1.手术损伤:主要由于颌面颈手术时损伤腺体、没有清除残留腺体及进行腺体结扎处理等原因造成。腮腺区手术是涎瘘发生的主要原因,据报道发病率可高达14%[1]。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腮腺手术中残留的腺体缝扎不严密;
(2)颈淋巴结清扫术中,腮腺下极切除后未作严密的缝合、切断的腮腺导管未结扎;
(3)颌颈联合手术中,颌后及咽侧的损伤的腺体未作严密缝扎;
(4)单纯的腮腺导管结扎后,涎液潴留致压力增大而从损伤的小腺管溢出;
(5)术后腮腺区创面局部加压包扎不妥,也可促成涎瘘的形成。
2.外伤及炎症损伤:由于腮腺及其导管所在位置较为暴露,易于受到损伤。多发生于切割伤、车祸、爆炸伤,造成腺体或导管损伤,导致腺体的分泌管连续性被破坏,唾液经新的瘘口流出,形成涎瘘。化脓性炎症破坏腺体产生涎瘘,临床较少见。
无
1.容易受外伤者:户外作业及开车司机等人群容易发生意外使面部受伤,从而引起涎腺及其导管外伤,导致涎瘘。
2.颌面颈手术的患者:如腮腺肿瘤手术、颈部淋巴结清扫、下颌关节手术等,可造成腮腺及其导管损伤而引起涎瘘。
涎瘘早期无明显症状。
涎瘘的典型症状是耳下或耳后区轻度肿胀,伴或不伴有波动感,或有清亮液体自手术切口、外伤瘘口流出。具体症状如下:
1.耳下或耳后区肿胀:耳下或耳后区域出现轻度肿胀,伴或不伴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容量不等的清亮液体。
2.自手术切口流出清亮液体:手术后出现自切口部位渗出清亮的液体,局部皮肤潮红,切口愈合不佳。
3.形成皮肤瘘口:面颊部出现瘘口,并流出清亮液体。局部皮肤可出现潮红、湿疹、甚至糜烂。
4.咀嚼、进食时液体流出增多:患者在进食、咀嚼时流出的清亮液体明显增多。
无
无
口腔颌面外科
如果出现耳下或耳后肿胀、手术切口流出清亮液体或面颊部皮肤出现瘘口应及时就诊。
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
1.体格检查:通过体格检查可见耳下或耳后出现肿胀,触诊有波动感;或手术切口见清亮液体渗出;或可见面颊部出现瘘口,有清亮液体流出;咀嚼、进食时液体明显增多;导管内注入亚甲蓝,可从瘘口流出。
2.实验室检查:流出的液体生化定性检查,其中含有淀粉酶;通过检测血常规判断有无感染。
3.影像学检查:腮腺造影,可见造影液外漏。
本病可以治愈,腮腺体瘘和腮腺导管瘘治疗方法不同。腮腺体瘘治疗时可先进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的,可进行手术治疗;腮腺导管瘘应首先考虑手术治疗。
涎瘘的治疗目标为闭合或切除瘘管,杜绝唾液经面颊流出。
1.加压包扎:对伤口或手术切口进行加压包扎,可减少血液渗出,促使残留腺组织萎缩不再分泌。
2.负压吸引:负压能持续将创面渗出和腺体分泌的唾液吸出,使组织创面相互贴附紧密,减少伤口内形成死腔,促进伤口愈合。
3.经皮穿刺抽吸液体:如果唾液聚集在腮腺区皮下形成积液,为避免伤口经久不愈,应先将唾液抽出,然后再局部加压包扎。
涎瘘的药物治疗以抗胆碱药物为主,以抑制腺体分泌,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1.抗胆碱药:常用药物为东莨菪碱、阿托品、肉毒杆菌毒素等。
(1)东莨菪碱、阿托品:东莨菪碱、阿托品是有效的抗胆碱药物,可以减少腺体分泌,口服或透皮贴片均可,治愈率可达93.10%[1]。服用时要注意在饭前服用。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心动过速、口干、便秘,其他不良反应可见眩晕、坐立不安、震颤、疲乏和运动困难。经皮肤给药也可引起嗜睡、坐立不安、记忆障碍、幻觉等;皮肤粘贴剂可引起皮疹、红斑、接触性皮炎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重症肌无力、严重心脏病、器质性幽门狭窄、胃肠道梗阻性疾病、反流性食管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禁用。
(2)肉毒杆菌毒素:可作用于唾液腺胆碱能末梢,并产生局部化学阻滞,使神经元活动丧失,抑制唾液腺的分泌活性,从而减少唾液分泌。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瘘管中注射。副作用为注射后可能产生面神经麻痹。肉毒杆菌毒素是很强的神经毒素,一定要在抢救设备完善的情况下,由有经验的医师注射。孕妇、哺乳期妇女、重症肌无力症、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身体非常瘦弱,有心、肝、肾等内脏疾病者、过敏体质者禁用。
2.抗生素:如头孢类、青霉素类抗菌素均可。
(1)头孢类:如头孢呋辛、头孢唑林等。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成而达到杀菌的目的。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如瘙痒、荨麻疹或其他皮疹;过敏性休克少见。在使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应禁止饮酒。头孢类抗生素应用前应排除过敏史,进行药物过敏试验,确定阴性后方可使用。
(2)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青霉素类抗生素用于敏感菌或敏感病原体所致的感染。药品过敏反应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瘙痒、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喉头阻塞、呼吸困难、窒息、紫绀等呼吸道阻塞症状以及面色苍白、畏寒、冷汗、四肢发冷、烦躁不安、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症状,若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患者死亡。使用前应进行药物过敏试验,确定阴性后方可使用。对青霉素或其他青霉素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1.瘘管切除术:腮腺体瘘经保守治疗无效或瘘道存在时间较长者,可进行瘘管切除术。通过手术梭形切除涎瘘口周围皮肤及瘢痕组织,将瘘管切除,对腮腺筋膜进行仔细缝合,对皮下组织、皮肤进行分层严密缝合。术后继续行保守治疗。术后应半卧位,保持引流通畅,头部尽量减少活动,以免影响加压包扎效果。对腮腺区及颈上部的创面加压包扎至少 1~2 周。
2.腮腺导管手术:术式包括腮腺导管改道术、腮腺导管修补术、腮腺导管吻合术等。在手术治疗腮腺导管瘘过程中,应对伤口进行严格修整,将导管断端的疤痕组织去除,严密缝合伤口,术后嘱患者饮用酸性饮料,该方法可以促进涎液分泌,并且局部不加压,以保持术后导管通畅[2]。
放射治疗:小剂量局部放射治疗对涎瘘有一定疗效,适用于瘘道较长时间不愈合,病程较长的患者。
本病治疗周期一般为2-3周左右,涎瘘严重者愈合时间较长。
本病可以治愈,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若不积极治疗,瘘道可能长期存在,唾液反复刺激瘘口周围皮肤而导致红肿、糜烂等局部感染,严重者可发展至全身感染或面神经麻痹。
本病治愈后无特殊情况无需复诊,如耳后、面颊部出现肿胀等异常状况及时复诊即可。
1.一般人群预防
(1)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尽量避免面颊部受伤,及时治疗口腔、面颊部的感染性疾病。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提高自身抵抗力。
2.高危人群预防
(1)从事运输或户外作业的人群应注意遵守交通规则和作业安全,做好职业防护,避免颜面部损伤。
(2)头面颈部手术时,尤其腮腺手术时应妥善处理手术伤口,术中对残留腺体残端严格缝合结扎;断离腮腺分支导管断端进行严密缝扎;术后保持有效的负压吸引和加压包扎,同时服用抑制腺体分泌的药物,避免进食辣、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残余腺体分泌。
(3)积极锻炼身体,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
参考文献
[1]孙志迪,任强,柴健.腮腺涎瘘临床治疗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 035(001):131-132.
[2]林勇,赵献银,常显亭.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并发涎瘘的治疗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 2013,000(020):49-50.
[3]卢潇潇,周迎春.60例腮腺肿瘤术后患者涎瘘的预防与护理[J].护理学报,2013(12):34-35.
[4]杨宏华,张杰.阿托品防治腮腺肿物区域切除术后涎瘘的疗效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7,4(007):56-57.
[5]江白桦.腮腺涎瘘112例临床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03,19(002):15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