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科室: 外科 、普外科| 内科 、消化内科
十二指肠息肉是消化系统较常见的疾病,是一种来源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组织隆起的良性肿瘤,发病率占所有良性病变的5%。息肉按组织学分类将息肉分成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四类。目前十二指肠息肉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与遗传因素及炎症有关。多数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往往是在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中偶然发现。息肉生长较大时可出现上腹不适、反酸、嗳气、疼痛、恶心、呕吐,若息肉表面糜烂、出血,可引起呕血和黑便。十二指肠息肉主要采取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若在息肉恶变之前切除,通常预后良好,不影响寿命。该病少有恶变,一旦恶变则预后较差。
十二指肠息肉一般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息肉较大时出现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依据X线钡餐造影检查显示为圆形半透明的充盈缺损,如息肉有蒂时,此充盈缺损的阴影可以移动;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息肉即可确诊。
1.根据组织学分类
(1)肿瘤性息肉
(2)错构瘤性息肉
(3)炎症性息肉
(4)增生性息肉
2.根据息肉有蒂与否分类
(1)无蒂息肉
(2)亚蒂息肉
(3)有蒂息肉
3.根据息肉数目分类
(1)单发性息肉
(2)多发性息肉
否
本病较为常见。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占所有小肠肿瘤的9.9%~29.8%[1],与遗传因素、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高龄、有家族遗传史者好发。
大部分可以治愈,若在息肉恶变之前切除,通常预后良好,不影响寿命,一旦恶变则预后较差。
是
是
十二指肠息肉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与遗传、炎症刺激有关。
1.遗传因素:基因突变与十二指肠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其中机制尚不明确。
2.炎症刺激: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引起黏膜的慢性损伤,导致胃肠道黏膜屏障的破坏,是导致十二指肠息肉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1.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响较大,如吸烟、饮酒、高脂饮食、腌制食物等均是影响胃肠道肿瘤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1)吸烟:可能与吸烟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有关,烟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使胃十二指肠黏膜发生不可逆转的基因改变,从而促进息肉的形成。
(2)饮酒:酒精可损伤黏膜,使细菌繁殖增生,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合成,从而增加胃十二指肠息肉发生的风险。
2.性别、年龄因素:男性肠道肿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且检出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3.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对十二指肠的黏膜造成损伤,刺激上皮细胞增生,导致息肉产生。
4.胆汁、胰液刺激:十二指肠息肉多位于壶腹周围部,提示与胰液、胆汁刺激相关,但其中病因尚不明确。
1.有十二指肠疾病家族遗传史者:遗传机制尚不明确,与基因突变有关。
2.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幽门螺杆菌对十二指肠黏膜造成损伤,刺激上皮增生,产生息肉。
3.十二指肠慢性炎症者:炎症长期刺激引起十二指肠黏膜慢性损伤,屏障作用被破坏,产生息肉。
4. 不良生活习惯者:如吸烟、饮酒、高脂饮食、腌制食物等。
十二指肠息肉早期患者无典型临床症状,往往是在X线钡餐检查、CT检查、胃镜检查中偶然发现。
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无典型临床症状,息肉生长较大时可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呕吐。若息肉表面糜烂、出血,可引起呕血和黑便。疼痛多发生于上腹部,为钝痛,无规律性与特征性。
1.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痛:息肉生长较大时可出现上腹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
2.上消化道出血:因息肉表面发生缺血、坏死、溃疡形成所致,少部分患者会出现慢性出血、或持续性少量出血的情况,患者的大便潜血呈阳性或出现黑便;如发生急性出血,患者会出现呕血症状。
3.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果患者的腺瘤发生于壶腹部(十二指肠乳头区域,包括乳头内胆管和胰管、胆胰管壶腹及十二指肠乳头),可能会阻滞胆汁的流出,引起黄疸,从而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症状。
贫血貌:如息肉表面缺血坏死,伴溃疡形成而导致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长期贫血,患者出现面色、口唇、眼睑苍白、乏力等贫血症状。
1.腺瘤恶变:十二指肠息肉中的腺瘤可发生恶变,与其大小、形态、组织类型有关:如绒毛状腺瘤,直径大于2厘米、广基(基底比较宽)、腺瘤表面高低不平或伴糜烂出血者,较易发生恶变,是正常人的300~400倍。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可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钝痛,有时疼痛可向背部放射;体重减轻、贫血、出血为最常见症状,出血主要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黑便;大量出血则可呕血。阻塞壶腹部时可出现黄疸;肿瘤较大或侵犯周围组织时,部分病例可扪及右上腹包块。
2.上消化道出血:息肉表面糜烂或形成溃疡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黑便等。
消化内科、普外科
优先考虑消化内科就诊。
1.出现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可到消化内科就诊。
2.经胃镜、X线钡餐等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息肉可到普外科就诊。
在体检中发现十二指肠息肉,或者出现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痛、黑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1.内镜检查:胃镜下可以直观看到十二指肠是否有息肉,是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同时进行的活组织检查是判定息肉性质和类型的最常用诊断方法。
2.X线钡餐检查:大多数息肉可由X线钡餐诊断,显示为圆形半透明的充盈缺损,如息肉有蒂时,此充盈缺损的阴影可以移动。
3.粪常规、大便潜血实验:粪常规检验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如出现大便潜血实验阳性或粪便中出现红细胞应警惕发生溃疡、息肉表面缺血坏死或息肉恶变等。
4.血常规:血常规检测可以判断患者有无贫血,血红蛋白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如出现血红蛋白降低,应警惕患者是否存在上消化道出血及息肉恶变等情况发生。
十二指肠息肉可以治愈。治疗方法首选内镜切除,对较大的、基底较宽的息肉要进行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十二指肠息肉的治疗目标尽早内镜下或手术切除息肉,降低本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药物治疗以控制胃、十二指肠炎症为主,主要应用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肠黏膜的药物如奥美拉唑、铝碳酸镁片等进行调理。
1.奥美拉唑: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效果比较强而且持久。临床上常用奥美拉唑来治疗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应激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胃泌素瘤等疾病。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头痛、恶心,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腹痛以及便秘,也有一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肝功转氨酶的轻度增高,这种不良反应一般是比较轻微的,停药以后不良反应会自动消失。严重肝肾功能不良者及婴幼儿禁用。
2.铝碳酸镁片:铝碳酸镁有明显抗酸作用,并兼有胃黏膜保护作用,对胆酸也有一定吸附作用,其作用迅速、温和、持久。适应症为慢性胃炎及与胃酸有关的胃部不适症状,如胃痛、胃灼热感(烧心)、酸性嗳气、饱胀等。长期服用可导致血清电解质变化,如血铝浓度过高,应停用。严重心、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高镁血症者慎用,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天。
1.内镜下切除术:对于较小的(<2cm)带蒂息肉,可经胃十二指肠镜高频电切或圈套电凝切除。内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是十二指肠息肉首选治疗方式。切除的组织标本应送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决定以后治疗及随访措施。
2.开腹手术:
开腹手术适应症:未能明确为良性病变的直径大于2cm的息肉;不能用内镜圈套器或烧灼法全部安全切除的息肉;内镜切除的组织学检查为侵袭性恶性肿瘤;位置特殊内镜操作困难的息肉。
手术方式及适用人群:
(1)十二指肠切开、肿瘤及周围黏膜或肠壁的局部手术:适用于大于2厘米、广基形态的息肉患者;
(2)病变肠段切除和肠-肠吻合术:适用于息肉较大的、已有肠梗阻或黏膜下腺瘤患者;
(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活检结果已有恶变的十二指肠绒毛状腺瘤患者。
内镜手术后观察3天,无不适症状,即可出院,一般1~2周可以痊愈。开腹手术治疗周期相对延长,根据患者状况一般14天左右可出院。
大部分十二指肠息肉及时治疗可以治愈,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会形成癌变。若在息肉恶变之前切除,通常预后良好,不影响寿命,一旦恶变则预后较差。
1.术后一月复查恢复情况,若无异常,可每年进行胃镜检查,观察有无复发。
2.不适随诊。
1.普通人群:注意饮食合理,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少食辛辣刺激、煎炸油腻、腌制食物。
2.高危人群:
(1)有家族史者、5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2)有慢性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引起息肉。
(3)加强锻炼,保持合理体重,避免肥胖及血脂过高。
参考文献 [1]吴肇汉,秦新裕,丁强主编.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86-488. [2]湛秀莲.经胃镜射频治疗胃十二指肠息肉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6):303-304. [3]李曦,邹兵,杨丽丽,等. 68例十二指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0(01):119-119. [4]陈孝平,汪建平等.外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