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医医典

十二指肠息肉

就诊科室: 外科 、普外科| 内科 、消化内科

本医典由京东健康与360良医联合出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日常
  • 预防

概述

  • 十二指肠黏膜上皮隆起性病
  • 上腹部不适、嗳气反酸、腹痛、恶心呕吐
  • 少有恶变,息肉恶变之前内镜下或手术切除为主,通常预后良好

简介

十二指肠息肉是消化系统较常见的疾病,是一种来源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组织隆起的良性肿瘤,发病率占所有良性病变的5%。息肉按组织学分类将息肉分成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四类。目前十二指肠息肉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与遗传因素及炎症有关。多数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往往是在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中偶然发现。息肉生长较大时可出现上腹不适、反酸、嗳气、疼痛、恶心、呕吐,若息肉表面糜烂、出血,可引起呕血和黑便。十二指肠息肉主要采取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若在息肉恶变之前切除,通常预后良好,不影响寿命。该病少有恶变,一旦恶变则预后较差。

症状表现:

十二指肠息肉一般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息肉较大时出现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诊断依据:

依据X线钡餐造影检查显示为圆形半透明的充盈缺损,如息肉有蒂时,此充盈缺损的阴影可以移动;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息肉即可确诊。

十二指肠息肉有哪些类型?

1.根据组织学分类

(1)肿瘤性息肉

(2)错构瘤性息肉

(3)炎症性息肉

(4)增生性息肉

2.根据息肉有蒂与否分类

(1)无蒂息肉

(2)亚蒂息肉

(3)有蒂息肉

3.根据息肉数目分类

(1)单发性息肉

(2)多发性息肉

是否具有传染性?

是否常见?

本病较为常见。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占所有小肠肿瘤的9.9%~29.8%[1],与遗传因素、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高龄、有家族遗传史者好发。

是否可以治愈?

大部分可以治愈,若在息肉恶变之前切除,通常预后良好,不影响寿命,一旦恶变则预后较差。

是否遗传?

是否医保范围?

病因

导致十二指肠息肉的原因是什么?

十二指肠息肉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与遗传、炎症刺激有关。

1.遗传因素:基因突变与十二指肠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其中机制尚不明确。

2.炎症刺激: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引起黏膜的慢性损伤,导致胃肠道黏膜屏障的破坏,是导致十二指肠息肉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哪些因素可能会诱发十二指肠息肉?

1.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响较大,如吸烟、饮酒、高脂饮食、腌制食物等均是影响胃肠道肿瘤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1)吸烟:可能与吸烟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有关,烟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使胃十二指肠黏膜发生不可逆转的基因改变,从而促进息肉的形成。

(2)饮酒:酒精可损伤黏膜,使细菌繁殖增生,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合成,从而增加胃十二指肠息肉发生的风险。

2.性别、年龄因素:男性肠道肿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且检出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3.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对十二指肠的黏膜造成损伤,刺激上皮细胞增生,导致息肉产生。

4.胆汁、胰液刺激:十二指肠息肉多位于壶腹周围部,提示与胰液、胆汁刺激相关,但其中病因尚不明确。

哪些人容易得十二指肠息肉?

1.有十二指肠疾病家族遗传史者:遗传机制尚不明确,与基因突变有关。

2.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幽门螺杆菌对十二指肠黏膜造成损伤,刺激上皮增生,产生息肉。

3.十二指肠慢性炎症者:炎症长期刺激引起十二指肠黏膜慢性损伤,屏障作用被破坏,产生息肉。

4. 不良生活习惯者:如吸烟、饮酒、高脂饮食、腌制食物等。

症状

哪些感觉可提示出现十二指肠息肉

十二指肠息肉早期患者无典型临床症状,往往是在X线钡餐检查、CT检查、胃镜检查中偶然发现。

怎么知道自己患有十二指肠息肉?

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无典型临床症状,息肉生长较大时可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呕吐。若息肉表面糜烂、出血,可引起呕血和黑便。疼痛多发生于上腹部,为钝痛,无规律性与特征性。

1.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痛:息肉生长较大时可出现上腹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

2.上消化道出血:因息肉表面发生缺血、坏死、溃疡形成所致,少部分患者会出现慢性出血、或持续性少量出血的情况,患者的大便潜血呈阳性或出现黑便;如发生急性出血,患者会出现呕血症状。

3.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果患者的腺瘤发生于壶腹部(十二指肠乳头区域,包括乳头内胆管和胰管、胆胰管壶腹及十二指肠乳头),可能会阻滞胆汁的流出,引起黄疸,从而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症状。

其他症状

贫血貌:如息肉表面缺血坏死,伴溃疡形成而导致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长期贫血,患者出现面色、口唇、眼睑苍白、乏力等贫血症状。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吗?

1.腺瘤恶变:十二指肠息肉中的腺瘤可发生恶变,与其大小、形态、组织类型有关:如绒毛状腺瘤,直径大于2厘米、广基(基底比较宽)、腺瘤表面高低不平或伴糜烂出血者,较易发生恶变,是正常人的300~400倍。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可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钝痛,有时疼痛可向背部放射;体重减轻、贫血、出血为最常见症状,出血主要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黑便;大量出血则可呕血。阻塞壶腹部时可出现黄疸;肿瘤较大或侵犯周围组织时,部分病例可扪及右上腹包块。

2.上消化道出血:息肉表面糜烂或形成溃疡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黑便等。

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普外科

优先考虑消化内科就诊。

1.出现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可到消化内科就诊。

2.经胃镜、X线钡餐等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息肉可到普外科就诊。

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在体检中发现十二指肠息肉,或者出现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痛、黑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需要做什么检查确诊?

1.内镜检查:胃镜下可以直观看到十二指肠是否有息肉,是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同时进行的活组织检查是判定息肉性质和类型的最常用诊断方法。

2.X线钡餐检查:大多数息肉可由X线钡餐诊断,显示为圆形半透明的充盈缺损,如息肉有蒂时,此充盈缺损的阴影可以移动。

3.粪常规、大便潜血实验:粪常规检验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如出现大便潜血实验阳性或粪便中出现红细胞应警惕发生溃疡、息肉表面缺血坏死或息肉恶变等。

4.血常规:血常规检测可以判断患者有无贫血,血红蛋白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如出现血红蛋白降低,应警惕患者是否存在上消化道出血及息肉恶变等情况发生。

治疗

十二指肠息肉可以治愈。治疗方法首选内镜切除,对较大的、基底较宽的息肉要进行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治疗目标

十二指肠息肉的治疗目标尽早内镜下或手术切除息肉,降低本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以控制胃、十二指肠炎症为主,主要应用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肠黏膜的药物如奥美拉唑、铝碳酸镁片等进行调理。

1.奥美拉唑: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效果比较强而且持久。临床上常用奥美拉唑来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应激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胃泌素瘤等疾病。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头痛恶心,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腹痛以及便秘,也有一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肝功转氨酶的轻度增高,这种不良反应一般是比较轻微的,停药以后不良反应会自动消失。严重肝肾功能不良者及婴幼儿禁用。

2.铝碳酸镁片:铝碳酸镁有明显抗酸作用,并兼有胃黏膜保护作用,对胆酸也有一定吸附作用,其作用迅速、温和、持久。适应症为慢性胃炎及与胃酸有关的胃部不适症状,如胃痛、胃灼热感(烧心)、酸性嗳气、饱胀等。长期服用可导致血清电解质变化,如血铝浓度过高,应停用。严重心、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高镁血症者慎用,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天。

手术治疗

1.内镜下切除术:对于较小的(<2cm)带蒂息肉,可经胃十二指肠镜高频电切或圈套电凝切除。内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是十二指肠息肉首选治疗方式。切除的组织标本应送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决定以后治疗及随访措施。

2.开腹手术:

开腹手术适应症:未能明确为良性病变的直径大于2cm的息肉;不能用内镜圈套器或烧灼法全部安全切除的息肉;内镜切除的组织学检查为侵袭性恶性肿瘤;位置特殊内镜操作困难的息肉。

手术方式及适用人群:

(1)十二指肠切开、肿瘤及周围黏膜或肠壁的局部手术:适用于大于2厘米、广基形态的息肉患者;

(2)病变肠段切除和肠-肠吻合术:适用于息肉较大的、已有肠梗阻或黏膜下腺瘤患者;

(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活检结果已有恶变的十二指肠绒毛状腺瘤患者。

治疗周期

内镜手术后观察3天,无不适症状,即可出院,一般1~2周可以痊愈。开腹手术治疗周期相对延长,根据患者状况一般14天左右可出院。

治疗后效果如何?

大部分十二指肠息肉及时治疗可以治愈,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会形成癌变。若在息肉恶变之前切除,通常预后良好,不影响寿命,一旦恶变则预后较差。

多长时间复诊?

1.术后一月复查恢复情况,若无异常,可每年进行胃镜检查,观察有无复发。

2.不适随诊。

日常

平时应如何监测病情?

  • 症状监测:手术治疗后,应监测腹痛、嗳气、大便隐血阳性等症状是否得到解决,如果持续存在腹痛、隐血阳性,则要及时复诊,进一步检查治疗。

平常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 术后应禁食,排气后从流质饮食如米汤、萝卜汤、牛奶等逐渐过渡到软食如鸡蛋羹、包子、馒头等,一周左右过渡到正常饮食;
  • 要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粗糙、辛辣、冷硬食物;
  • 宜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每天5~7餐,每餐6~7成饱,可以减少胃酸对创面的刺激;
  • 少食油炸、腌制食品和肉类;
  •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 尽量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肉、鱼肉、牛肉等;
  • 少食植物蛋白豆类、粗粮等,如动物内脏、蛋黄、鸡皮等。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 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出血。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改变,如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要考虑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如体温过高,要考虑是否并发感染。
  • 观察排气情况:术后注意观察排气情况,排气后方可进食。
  • 防止便秘:应保持大便通畅,不要忍便,保持良好排便习惯。

预防

普通人怎么预防十二指肠息肉

1.普通人群:注意饮食合理,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少食辛辣刺激、煎炸油腻、腌制食物。

2.高危人群:

(1)有家族史者、5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2)有慢性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引起息肉。

(3)加强锻炼,保持合理体重,避免肥胖及血脂过高。

 

参考文献 [1]吴肇汉,秦新裕,丁强主编.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86-488. [2]湛秀莲.经胃镜射频治疗胃十二指肠息肉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6):303-304. [3]李曦,邹兵,杨丽丽,等. 68例十二指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0(01):119-119. [4]陈孝平,汪建平等.外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展示更多
限时免费咨询良医问医生
数十万医生 24小时在线 分钟级响应
十二指肠息肉
我要问医生
10万权威医生在线